您的位置:首页 >阅读 >

在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 见证几代科研人员的绿色“接力”

2023-08-27 03:57:20 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刘可欣 实习生 徐正阳 红原县报道

初秋的大草原,掺杂着青草香气的微风,拂过一望无际的广袤绿意,三五成群的牦牛迈着慢悠悠的步伐,不时与满脸欣喜的游客隔空对视,一幅绝美的草原风情画缓缓铺开。此处天蓝、草绿、水清,风光壮美,处处皆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这里,就是红原大草原。


【资料图】

8月23日,在素有“红色草原、生态家园”之称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由国家文物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主办的全国“红色草原”保护利用工作会在这里举行。来自全国12处“红色草原”的13县代表齐聚,全国“红色草原”联盟正式宣告成立,国家“红色草原”示范主题游径也在会议中亮相发布。

全国“红色草原”保护利用工作会现场

“‘红色草原’的保护利用,保护是基础,利用是关键。”脚踏着红原县雅克音乐牧场柔软的草地,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院长郭洪英也来到了工作会的现场。在这片红军长征时走过的大草原,在深深印刻着红军不畏艰险、英勇奋斗的光辉足迹同时,更呈现出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融合发展的景象。采访中,郭洪英说起了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在此处扎根数十年的故事,更谈到了数代人对于草原生态保护和草牧业发展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如何守护“红色草原”?

“保护是基础,利用是关键”

川西高原,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自然景观的旅游胜地,除了著名的山水之美,还有广袤的草原等待着无数游客的探访。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不仅能感受到草原的绿色浪漫和恢弘壮丽,更体会到红军长征留下无数动人故事。2022年8月,国家林草局、国家文物局公布了全国首批12处“红色草原”名单。四川红原草原、甘孜草原、松潘草原等3处草原成功入选,成为数量最多的省份。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院长郭洪英

“四川草原总面积1.45亿亩,位居全国第6,入选的3个红色草原主要分布在2800~4500米的川西北高寒草甸区域,作为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地理位置特殊,以畜牧业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安全屏障。”说起脚下的这片土地,郭洪英婉婉道来川西北草原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她说道,草原不仅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生态系统,也是极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

的确,在这片辽阔的草原之上,牧民在此安居乐业、繁衍生息,他们世代以放牧为生,草原是牧民生产生活的载体。但同时,川西草原的生态又十分脆弱。“这个地区,是高寒草甸区,高寒生态系统极为脆弱,保护和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正因于此,在郭洪英看来,“红色草原”的保护利用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其中,保护是基础,利用是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全国“红色草原”保护利用工作会举行前不久,四川省文物局牵头,联合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红色草原”保护利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四川成为全国首个出台“红色草原”地方配套政策的省份。在《通知》中,重点明确了加强“红色草原”革命文物保护、深化“红色草原”价值内涵挖掘、推进“红色草原”环境配套治理、促进“红色草原”文旅融合发展,共四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其中,在推进“红色草原”环境配套治理方面,《通知》指出,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开展红色乡村绿化美化工程,提升生态景观。实施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推进禁牧休牧轮牧,恢复草原植被等措施。

“‘红色草原’的保护利用,保护是基础,如果没有保护,整个绿色的底蕴和其所承载的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都将被破坏。同时,利用也是关键,如果没有利用,当地牧民怎么样去生存,这一点是不能回避的。因此,《通知》里指出的工作重点,我觉得是十分关键的。”郭洪英还说道,以红色资源赋能草原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其实质就是“红色赋能,推动的是草原的绿色发展。”

日干乔红军过草地遗迹

如何守护高原上的一草一木?

“长征精神激励着几代科研人员”

如今,漫步在初秋的红原草原绿意盎然,这里牧民安居乐业,成群的牦牛与茵茵绿草、湛蓝天空,绵绵白云构成了多姿多彩的生态文化。但郭洪英知晓,倘若将时间倒回到数十年以前,来到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刚驻扎在红原县的时候,这样的景象并不常见。在几代科研人员的努力之下,这片大草原才有了当下“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风景。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川西北草原工作站。1964年,当老一辈的科研人员来到这片土地时,条件是非常艰苦的。”郭洪英描述道,彼时当地的经济相当落后,草原畜牧业发展水平也十分低下。1976年,省委决定在川西北草原工作站的基础上筹建专门开展草牧业研究的机构,推动川西北草原畜牧业的发展。

回顾那段峥嵘的岁月,红军长征经过红原期间,是长征中最为艰难的时期。这里是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核心区,也是红军百炼成钢之地。正因于此,在这片热土上留下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长征精神”,也激励着驻足此地的几代科研人员。

郭洪英说道,经过草科院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上世纪90年代,“川草1号”“川草2号”老芒麦等高产优质牧草新品种问世,草产量比天然草原提高了3至5倍,让整个草地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而后,“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研究” 等重大项目的先后启动,以及“青藏高原特色牧草种质资源挖掘与育种应用”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不断记录着几代草原科研工作者对这片“红色草原”付出的拳拳真心、不懈奋斗和科技赋予草原持续发展的力量。

“几十年,几代草原人科技工作者的确经历了太多艰苦的时光。也是长征的精神,支撑了大家走过这些岁月。”郭洪英说,有这些科技支撑力量在此扎根,红原草原在数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的红原县,成功入选全国首批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县。这里青绿的牧草随风摇曳,牧民与草原和谐共生。新时代,这片“红色草原”要走的路是推动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高度融合的新长征之路。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