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近年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巴隆乡科尔牧业村靠打好“人才”“优势”两张牌,成功实现从落后村到网红村的美丽转身。
2020年12月,达西才仁参加村两委换届选举,并当选为都兰县巴隆乡科尔牧业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新官上任的达西才仁快速转换身份,整合制度建设、人才乡贤、产业发展等各方面资源,制定了三步走计划:第一步,打造村级党建品牌,增强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第二步,大力培养村级人才,为党支部高质量发展注入活水;第三步,谋划产业发展特色思路,进一步推动全村村民高品质生活。
七十二行,巧数木匠。走进小刘手工艺品加工车间,木匠师傅正低头忙着打磨木片,一块四方平直的木板,一双独具匠心的巧手,经过画线、切割、凿锯、打磨等工序,变成了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车间里的一景一物,颇具民族特色。
2018年,扶贫产业发展资金40万元到村后,经村民大会讨论,决定投资20万元给在德令哈做手工艺品的小刘返乡创业。经多次沟通,小刘毅然回到村中,并带着6名徒弟开展工作,既把手艺传给了村里的年轻人,又以每年1.6万元的分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今年37岁的青格力说,以前他一直在外打工,虽然也是做木工,但是只做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工作,技艺方面得不到提高,后来跟着小刘师傅学习,现在他一个月能赚到两三千元,还学到了技术。车间内手工艺品大至木雕摆件、马具马鞍,小至木碗木勺、颈椎康枕,真正实现了传统手工艺品的“指尖绝技”转化为“指尖经济”。
“以前我们哪懂得看什么风景,山就是山,后来才明白,从小看到大的这些山都是宝贝,现在它每年能为我们带来不少的收入呢!”曼吉力口中的“后来”是科尔牧业村的蝶变时光。
蝶变从何而来?村党支部书记达西才仁给出的答案有很多:融入都兰旅游大环线、打造火山岩柱状节理群景区、保护蒙古族传统特色文化……这些答案都聚焦于一个词:旅游。
“旅游”把科尔牧业村的时间进行了划分,前一半是历史,后一半是新生。
科尔牧业村党支部依托2.2亿年前火山岩柱状节理群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利用产业扶持资金、其他配套资金的分红,积极对接联系旅游和乡村振兴部门立项打造火山岩柱状节理群,把村里的泥石路改造成了沥青路,结束了科尔牧业村“晴通雨阻”的窘境,开发独特的自然风光,发展旅游经济,探索走出一条民俗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目前,科尔牧业村火山岩柱状节理群建设融入蒙古族特色元素,设立蒙古包9顶、蒙式生活体验中心44户、民族原始民居、马场、停车场(具备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露天篝火场、观景台、栈道、原生态牧场等一系列游览及体验性设施,涵盖了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科研七大板块,发展党建+农牧+生态旅游+文化模式。景区已承包给本村返乡大学生管理,并签订5年合同,每年以3.4万元壮大村集体经济。”达西才仁说。
在地理位置上,科尔牧业村处于都兰县与巴隆乡中间地带,连接香日德镇、香加乡,区域内阿拉克湖国家湿地公园、夏尔玛可布遗址、塔温塔里哈遗址等景区众多,可以利用紧靠109国道的区域地理优势,融入都兰旅游大环线,发展生态自驾、户外摄影、旅游探险、民俗体验等一系列游览及体验性项目。
“现在我们村吃上旅游饭的村民越来越多,村集体收入也得到大幅度增长。游客们可以欣赏2.2亿年的火山岩柱,可以陪孩子体验沙漠之舟的骑行乐趣,可以走进少数民族村落穿戴民族服饰,可以品尝手抓羊肉、牦牛酸奶、骆驼奶等美食,体验乡土情怀……”说起科尔牧业村的“文旅发展图”,达西才仁信心满满。
关键词: